新影响力集团

您所在的位置:行业洞察>>10年后银行卡会消失?

10年后银行卡会消失?

16-11-14 浏览量:1009

由于在共识机制、网络架构、数据存储模式等方面固有的特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需要关注五点风险,还需要采取四点措施进行防范。


在姚前看来,换一版纸币,小的国家几个月可以完成,中国则需要约十年。



  近年来,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近日,中国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不久将正式挂牌的消息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笔者于2月3日,也曾提及。


  从近期央行的举动分析,央行正紧跟金融科技前沿,力求把握对金融科技应用的前瞻性和控制力,也显示出探索金融服务实践前沿的决心和努力。这也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央行将成为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并率先探索了区块链的实际应用。



区块链只是央行数字货币可选技术之一



  据了解,央行的数字货币涉及分布式架构、密码技术、安全芯片、移动支付、可信计算等多种技术。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区块链技术仅是数字货币可选择的实现技术之一。未来是否应用于数字货币,取决于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业务处理性能、交易一致性等方面的不足能否得到解决,这有赖于产学研各方在其技术体系、应用框架等方面不懈探索完善。为此,央银于2016年选择在票据业务场景搭建区块链技术应用原型系统,积极组织各方研究其技术成熟度和业务适配度,验证其在金融行业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他表示,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加快金融业务创新,有助于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只是,新技术应用提高了业务与技术的耦合度,增强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隐蔽性,网络攻击、技术依赖等风险也相伴而生。


  其实,2016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媒体专访时也曾表示,央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但是区块链占用资源还是太多,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未来能不能解决,还要看。


  显然,作为新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业务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在此种情况下,李伟认为,目前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主要适用于非实时性的业务场景、轻量级信息的业务场景、交易吞吐量较小的业务场景、信息敏感度较低的业务场景。


  由于在共识机制、网络架构、数据存储模式等方面固有的特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需要关注点对点网络的安全稳定性风险、共识机制的交易回滚风险、交易数据的信息安全风险、信用的技术背书风险、扩展应用的安全漏洞风险。


  针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李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


  1、网络风险防范。设置节点准入机制,采取身份认证措施保证节点安全可信,防范恶意节点通过构造虚假网络、频繁加入或退出造成网络稳定性风险。采用专线连接、地址绑定等控制措施,防范节点路由欺骗、地址欺骗等风险。将扁平化的分布式网络结构进行改进,由不同节点分别承担交易的记录、验证等功能。


  2、数据风险防范。节点广播消息时,通过仅公开必要的交易验证信息、限制交易数据获取、信息加密后广播等措施,防范数据泄露风险。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体系,提高密钥与证书的安全性,防范密钥被盗带来的交易欺诈风险。


  3、应用风险防范。加强区块链可编程应用的代码质量管控,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漏洞检测,保证程序代码健壮性。采取频次限制、额度限制、关键接口限制等风控措施,防范程序漏洞引起的交易风险。建立异常交易风险处理预案,保证交易参与方权益。


  4、信用与共识风险防范。优先选择可靠的密码技术,改进优化共识算法,减少资源浪费,设置安全可靠的共识达成条件,防止交易回滚风险。



未来银行卡或将被数字货币替代



  李伟谈完与数字货币相关的区块链技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科技司副司长姚前对计划要发行的数字货币也进行了阐述。姚前公开表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是替代实物现金,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至于何时能推出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现在并没有一个时间表。不过,姚前透露,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


  或许很多人都不曾知晓,什么叫数字货币。相关资料显示,数字货币包含的方面比较广,它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研究发行的数字货币是指数字化人民币,是一种法定加密数字货币,其本身是货币而不仅仅是支付工具。


  法定数字货币与Q币、比特币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发行者不同。据笔者了解,腾讯Q币以及其他的游戏币等虚拟货币是非法币的电子化,发行者不是央行,而且也只能在特定的虚拟环境中流通;而数字货币是可以被用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但只有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才是法定数字货币,比特币是非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手机银行相比,区别在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手机银行是电子货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货币。基于电子账户实现的支付方式,本质上只是一种现有法定货币的信息化过程,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货币。


  据悉,法定数字货币有以下四大优势:首先储户不再需要存款保险,因为央行不存在违约风险;其次,持有大量资金的货币经理可以选择央行账户做隔夜存款,而非选择影子银行;第三,纸质货币供给的成本将完全消除;第四,央行支付储户利息将十分便捷,以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


  通过姚前的只言片语及法定数据货币的优势分析,间接可看到未来银行卡可能会消失。何以见得?银行卡作为一种媒介,起到了鉴权的作用(是指验证用户是否拥有访问系统的权利),也就是说,银行卡承载了账户、密码的作用,用于识别用户身份。但是随着技术进步,以后用户身份认证会被其他鉴权方式所取代,比如指纹认证、面部认证、电子钱包等。因此,随着技术进步,银行卡未来可能会消失。


  至于何时会消失,在姚前看来,换一版纸币,小的国家几个月可以完成,中国则需要约十年。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货币流通条件复杂、社会支付需求多样化,同时数字货币的流通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它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因此在较长时期内,数字货币和纸币将并存流通。


  来源:区块链产业链


相关资讯:


  印度将全面推行生物识别支付 3年间废除银行卡和ATM


  如果有人认为印度“废钞令”任务艰巨,那么不知该如何形容印度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印度政府下属一家政策研究院的负责人说,印度将在今后3年间完全消除借记卡、贷记卡和自动柜员机(ATM),全面改为生物识别支付。


  每个人都是行走的ATM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日援引阿米塔布·康德的话说,到2020年,别说现金,即使电子支付在印度也“完全多余”。所有印度人都将通过指纹和眼球识别支付。


  康德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说:“在印度,每个人都将是行走的ATM。”


  他说,印度此举将创“人类历史上步伐最大的技术跃进”。


  印度国家银行行长阿伦达蒂·巴塔查里亚认同,印度人的支付方式可能发生这样的巨变。


  她说,“这件事在印度非同寻常地可行”,印度13亿人中,将近11亿人已经在印度政府独特的个人身份识别项目上,登记生物识别信息。


  70%人口无智能手机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正在测试使用上述生物识别信息的智能手机支付软件,以及便携式指纹扫描设备,每台花费2000卢比(约合29美元)。


  CNN对印度全国推行生物识别支付的可能性提出质疑,理由是超过70%的印度人没有智能手机。


  薛洪言:银行卡虚拟化意味着什么?


  自12月1日起,《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支付结算监管新规正式落地,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纷纷发布业务规则调整声明。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到Ⅰ类户、Ⅱ类户和Ⅲ类户相关的各种限额和场景规定,难免头大。


  在笔者看来,各种限额和场景其实都不是问题,要相信支付机构和银行会尽量做到规则调整的“无感化”,即在用户体验上,绝大多数客户都不会感受到太多的影响。真正影响大的,应该是银行卡的“虚拟化”和“虚拟卡”申请渠道的线上化,基于此,银行卡开户正式摆脱了物理网点的制约。银行卡是金融业支付结算的基础介质,而支付结算又是所有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银行卡开户渠道和分类的根本性变化,其产生的影响远非限额和场景限制这么简单。